2013年9月8日

美白成分介紹之四 - 麴酸

美白成分介紹之四 - 麴酸
『釀酒婆婆的手又白又嫩!』這個傳奇故事因某大日系品牌強力廣告放送下,在女性世界裡耳熟能詳的程度,大概可以媲美小紅帽與大野狼故事在小朋友界的等級了!
除了那個神奇的酵母菌之外,其實還有一個保養成分跟釀酒也有關,那就是麴酸。
麴酸是一種天然的真菌代謝產物,最早是在米麴菌中被發現。科學家發現釀酒工人的手十分白嫩,因此在1907年,從米麴菌屬的麴菌代謝產物中萃取出這個成分-麴酸,並發現它可螯合銅離子,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生成。抓住銅離子跟抑制黑色素生成有甚麼關係呢?那是因為黑色素生成的最初步驟中,有一個關鍵酵素參與催化,決定黑色素形成的速率。這個酵素,大家一定都聽過,就是目前各種美白機制最主要的抑制目標-酪氨酸酶。銅離子是酪氨酸酶的輔酶:需要銅離子的幫忙協助,酪胺酸酶才能氧化酪胺酸,逐步成黑色素。所以當銅離子被麴酸搶走之後,酪氨酸酶的活性就會受到抑制,無法合成黑色素,因此麴酸具有美白功效。
21世紀的初期,麴酸可是美白界的當紅炸子雞,各大品牌紛紛推出含麴酸的美白商品。但是20035月,日本厚生省對實驗白老鼠餵食麴酸,發現會有致癌性,因此提出警告,下令食品禁用麴酸該成分,並凍結銷售含有麴酸的保養品。也因為安全性上的顧慮,因此麴酸在市場上沉寂了一段時間。我個人也被多次問到『麴酸安全嗎?』『可以用嗎?』『會不會過敏?』等問題。
2010年毒理研究期刊,有一篇論文提出麴酸在化妝品中的安全性評估的最終報告(Burnett CL et al. 2010)
Kojic acid functions as an antioxidant in cosmetic products. Kojic acid was not a toxicant in acute, chronic, reproductive, and genotoxicity studies. While some animal data suggested tumor promotion and weak carcinogenicity, kojic acid is slowly absorbed into the circulation from human skin and likely would not reach the threshold at which these effects were seen. The available human sensitization data supported the safety of kojic acid at a use concentration of 2% in leave-on cosmetics. Kojic acid depigmented black guinea pig skin at a concentration of 4%, but this effect was not seen at 1%. The 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CIR) Expert Panel concluded that the 2 end points of concern, dermal sensitization and skin lightening, would not be seen at use concentrations below 1%; therefore, this ingredient is safe for use in cosmetic products up to that level.
文章不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依據人體致敏的數據資料顯示,麴酸濃度在2%以內的化妝品是安全的。』這也跟台灣衛生署公告麴酸使用限量2%相同!所以只要挑選配方穩定,合格的產品來使用,是不用擔心安全問題的。目前日本厚生省也僅要求保養品業者提出安全性報告後,即可上市販售。依照慣例,以下附上各國的法規,供大家參考。


*各國相關
規範補充:
 
歐盟
東協
中國
美國
日本
麴酸限量
無限用規範
無限用規範
無限用規範
無限用規範
早期研究發現有致癌可能性而被禁用,但於2005年重新開放,無明確限用規範,但建議用量在0.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